中國前駐法大使、外交學院前院長吳建民昨天在官方《人民日報》上發(fā)表文章,批評一些中國高官不懂得如何同外國人交流,把大量時間浪費在充滿套話、廢話和空話的無效交流上,指出交流力缺失是中國社會的一大浪費。
吳建民認為,中國的國際形象被扭曲,既和外國媒體的報道有關,也和中國官員尤其是新聞官員交流能力的欠缺有關;雖然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發(fā)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但懂得與世界交流的人才還太少,遠遠不能滿足需要。
吳建民說:“有時,我會很納悶,我們中國人怎么搞的?好像茶壺里裝餃子,倒不出來。為什么我們的官員到了國外,幾句話能把別人的興趣調動起來的人這么少?這里面,不懂交流學是重要的原因!
他透露,在他擔任中國駐法國大使的時候,每年光副部級以上的代表團就要接待200多個!昂芏啻韴F在介紹他們那兒的投資環(huán)境時,都喜歡使用一個外國人感到莫名其妙的詞:熱土(hotland)。還有,不少國內去的官員喜歡大嗓門講話,念稿子念得滿面通紅,長篇大論!
“有的代表團,萬里迢迢到國外招商,請了很多人,介紹自己的省份或者城市,結果一上臺先說天氣,'在這個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我來到美麗的巴黎,巴黎人民有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好不容易講到正題了,又是一大堆讓人云里霧里的話語,把大量時間浪費在充滿套話、廢話和空話的無效交流上。一些官員喜歡一上臺就是'尊敬的××、尊敬的××’,八個'尊敬的’下來,三分鐘就沒有了;還有的官員講話喜歡穿靴戴帽,濫用'世界領先’、'國際水平’等形容詞。有些話自己人聽了也許很高興,但外國人聽了就不一定了!
吳建民還透露,他擔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時,一些地方負責宣傳的官員想請境外記者到當地采訪,打算好吃好喝好招待,再送些禮品,讓境外記者多給報道報道。吳建民說:“這樣能行得通嗎?我回答說,恐怕弄不好會適得其反。你不提供記者感興趣的信息,他才不報道呢!
吳建民認為,造成這種現(xiàn)象,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xiàn)實原因。自古中國人的哲學是“敏于行,訥于言”,“能說會道”的人容易被批評為夸夸其談,而不善表達的人倒是人們表揚的對象。一些中國官員至今仍習慣把自己“藏”起來,認為言多必失。另外,中國的學校和家庭教育都過分重視考試成績,忽略交流能力這一基本素質培養(yǎng)!
北京大學有關學者對本報說,中國官員不善與人交流其實是官場上的通病。多數官員不但不會和外國人交流,也不會和國內民眾交流。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擔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時曾這樣總結官員的“說話”能力:“與新社會群體說話,說不上去;與困難群眾說話,說不下去;與青年學生說話,說不進去;與老同志說話,給頂了回去。很多場合,我們就是處于這樣一種失語的狀態(tài),怎么能使群眾信服呢?”
與官員體制有關
這名學者指出,中國官員不會“說話”與官員產生的體制有關,也與中共政治長期使用模式化的官話套話有關。由上級任命的官員產生體制讓官員在正式場合信奉“言多必失”的原則,只說“正確的廢話”也就是官員套話以求自保;而這些官話、套話連很多中國民眾都聽不懂或不愿聽,拿到國外自然更沒人感興趣。這名學者指出,中國官員不會“說話”與官員產生的體制有關,也與中共政治長期使用模式化的官話套話有關。由上級任命的官員產生體制讓官員在正式場合信奉“言多必失”的原則,只說“正確的廢話”也就是官員套話以求自保;而這些官話、套話連很多中國民眾都聽不懂或不愿聽,拿到國外自然更沒人感興趣。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