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事件回放
2015年5月7日,一宗微信公眾號抄襲案在深圳市南山區(qū)法院正式立案,這也是國內首宗針對公眾號抄襲的案例,引發(fā)輿論熱議,不少網友表示此次或許能探索出一條微信公號的維權之路。
7月4日,該起微信公眾號著作權侵權案在南山區(qū)法院開庭審理。最終,經調解,抄襲者賠償原創(chuàng)作者1萬元,并在其公眾號上發(fā)布道歉聲明。
案件的原告是北京優(yōu)勢零壹廣告有限公司,其名下的微信公眾號《異見》在2015年2月2日首次發(fā)表文字作品《誰將成為第五座直轄市?》。隨后,該公司很快發(fā)現,深圳市釀名齋咨詢有限公司于2月17日在其微信公眾號上,以自身名義發(fā)表作品《5座“種子”城市,誰將成為下一個直轄市?》,標題與原創(chuàng)者發(fā)表的作品相似,內容則完全相同。
3月,優(yōu)勢零壹廣告有限公司將深圳市釀名齋咨詢有限公司告上法庭。在法庭的主持下,雙方達成了調解。
這起訴訟也是自媒體網站“一道網”的首個公益維權項目!耙坏谰W通過授權協議,讓自媒體人將維權的權利委托給一道網,由一道網來承擔維權中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我們希望開個好頭!币坏谰WCEO、版權公益維權發(fā)起者連清川說。
微信公眾號文章普遍存在“1人原創(chuàng)、99人抄襲”現象。部分微信公眾號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擅自轉載他人原創(chuàng)作品,既沒有署上原作者的姓名,也沒有標明作品出處,更有甚者直接以自己名義發(fā)表作品。為什么站出來維權的卻少之又少?重要原因就是得不償失。個人維權成本過高,于是就有了第三方機構代理維權,由此大大降低了公眾號的維權成本。
4月28日,騰訊微信團隊發(fā)布公告稱,自2015年2月3日發(fā)布抄襲行為處罰規(guī)則以來,累計刪除抄襲侵權內容32000余篇,處罰公眾號497個。2014年年底的數據顯示,微信平臺每個用戶日均閱讀量快速增長到5.86篇文章,用戶最高閱讀量達到日均20篇。微信公眾平臺已有580萬個公眾賬號,受到處罰的僅為極少數而已。
第一起微信公眾號抄襲案的立案及開庭審理,填補了之前微信領域中的維權空白。
事件影響
版權意識逐漸覺醒,在第三方機構的介入下,自媒體時代微信公號敢于維權,利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將對規(guī)范整個行業(yè)的秩序起到推動作用。這表明,微信公眾號作品的著作權保護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此外,此次維權案也為立法部門、執(zhí)法部門敲響了警鐘。法律與執(zhí)法不能總是在追趕技術,只有相關機構擁有超前意識,才能防范新技術成為危險的“雷區(qū)”。
各方觀點
互聯網實驗室創(chuàng)始人方興東:面對抄襲,只靠單一力量是不行的,只有利益相關方都努力,原創(chuàng)者舉報、網絡投訴、平臺作為,聯合建立一種社會化反抄襲機制,才能讓抄襲者無所遁形。
——2015年5月6日新華網
新聞評論員戴先任:第三方介入承擔微信原創(chuàng)作者的公益維權,自媒體組成聯盟,這些做法,是對抄襲行為說不,都是微信的自凈行為,也是一種自救。當這些抄襲的“壞死細胞”漸漸轉變成癌細胞時,自媒體其實也是被逼奮起反擊,只有讓自媒體回歸健康發(fā)展的正途,才不會讓自媒體陷入絕境。
——2015年5月8日《北京晨報》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