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2013年2月,故宮工作人員顏先生在巡視時發(fā)現(xiàn)太和門附近的一口大銅缸被人偷偷刻上了一行字:“梁齊齊到此一游!睔鈶嵵骂佅壬l(fā)了一條微博:“今日,一名叫梁齊齊的游客,在故宮大銅缸上刻下了到此一游,逮到你都得剁你的手”。此事激起了網友們的憤怒,多家媒體以“梁齊齊,故宮喊你回來剁手”為標題作為響應。2013年5月4日,一男性觀眾在故宮開放參觀的翊坤宮,徒手擊碎翊坤宮正殿原狀展室一塊窗玻璃,致臨窗陳設的一座鐘表跌落受損,所幸文物鐘跌落時背部朝下,損壞部位尚可修復。破壞文物的男子隨后被公安機關刑拘。2013年5月25日,網友“空游無依”發(fā)微博稱在埃及盧克索神廟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丁錦昊到此一游”的字樣,他表示,這是“在埃及最難過的一刻。無地自容!币粫r間“丁錦昊”遭到了網友們幾乎一邊倒的口誅筆伐,直至丁錦昊的父母出面道歉。
無獨有偶,“到此一游”的不文明現(xiàn)象也并非“中國特色”,美國西雅圖的“口香糖涂鴉墻”、香港沙田望夫石上遍布的“愛你一生一世”,韓國冠岳山上甚至還有40年前登山者留下的“大作”!暗酱艘挥巍币殉蔀閷氋F的文化遺產身上抹不去的傷痕。
【事件影響】
損毀文物的“到此一游”現(xiàn)象多年來屢禁不止,走到任何一個旅游景點,無論宮殿樓閣還是寺廟奇石,甚至花草樹木也難逃“毒手”。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看到陋習“隨手拍”的習慣讓這些不文明現(xiàn)象暴露在更多人的視線中,對這些行為幾乎一邊倒的譴責聲似乎也代表了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和自然保護意識在大幅提高。正如某位網友所說:“保護文物,人人有責,提高素養(yǎng),刻不容緩!
問題是,虛擬網絡中看似正義的道德審判者和現(xiàn)實生活中冷漠的“圍觀者”這兩個身份看似互相孤立,卻常常在當代人的身上“彌合”,當對“丁錦昊”的譴責和批評逐漸上升到“人肉搜索”和謾罵攻擊時,批判者的正義似乎也有些模糊了;蛟S只有保持內心的沉靜、懷揣著對文化的敬畏,我們才能擺脫“到此一游”的陋習,做回一個真切的自我。
【各方觀點】
新聞評論員張羽:正確引導孩子認識到錯誤,為自己的行為道歉,可以警醒更多的年輕游客;讓父母承擔損害埃及文物的賠償,品嘗“子不教父之過”的苦澀,可以提高孩子的整體修養(yǎng)。而倡導出國游的中國人講文明,則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和問題,不應該強加于某個具體的人身上。
——2013年5月27日《檢察日報》
中國文物保護協(xié)會副會長李曉東:任何一件文物都是若干年保護下來的,在社會發(fā)展時代變遷當中,物質本身就會變得脆弱。這種前提下,我們只有將它保護得更好,發(fā)揮它的價值,讓更多人來欣賞。如果人人認為這是小事,久而久之形成習慣了,那又有多少文物可以被破壞呢?
——2013年3月1日《檢察日報》
新聞評論員李曉亮:樹德立信,需從知敬畏守法紀開始。公德和私德,基本公序良俗、制度敬畏,在這些日常小事里,在孩子咿呀學語、蹣跚學步時就應潛移默化地言傳身教,讓孩子從小體會到什么是“仁義禮智信”、感受“明德”、“修身”與“守法”的內蘊。
——2013年5月27日《華西都市報》
京ICP備13018232號-3 |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20355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10425 |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541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第181號 |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642 3089